上一页|1|
/1页

主题:个人音乐偏好背后的因素分析

发表于2013-08-04

说到音乐选择,相煤运贾宝林信大家都有着自己的体煤运贾宝林会:比如在一段时间内煤运贾宝林对于某首歌特别有好感煤运贾宝林几个小时,然后突然某[url=http://groups.tianya.cn/post-83961-6478cecb42563f3730851676bf34be6a-1.shtml]煤运贾宝林[/url个小时,然后突然某一天对这首歌又兴趣全无;又比如对于某些歌,自己似乎有着天生的好感,哪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仍然觉得相当不错,有些一听钟情的感觉;再比如每隔一段时间,总想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音乐全部大换血一次,间隔有时长,有时比较短……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现象背后到底藏着哪些原因呢?现在我就把我自己想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

一。作者或者表演者本身的因素。首先有可能的是作者和表演者本身实力十分强劲,达到了全方位通吃的境界,无论男女老幼,都同时对于其歌曲表现出欣赏和赞叹,并且毫不犹豫地选择其进入随身播放的行列,当然这种人目前相当少,几乎还没有出现过(如果有欢迎大家举例啊^_^),所以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少。然后就是作者和表演者本身的特性与你出现共鸣,造成你对于他们歌曲的评价产生共振式放大,比如你本身有反社会倾向,而表演者本身也在其作品中体现了这种倾向,那么你就会由于产生一种强烈的知己感而导致选择其音乐。最后有可能的是由于表演者外在的一些东西吸引你,而导致你选择他们的歌曲,比如表演者的长相非常好,虽然本身作品不见得很好,但是由于爱屋及乌,你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其歌曲。

二。社会因素。首先要提到的是传媒。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被众多学者称之为“新的意识形态”、“第四权力”,尤其是现代音乐极大地依赖了现代大众传媒的力量。就像商品需要顾客购买一样,美丽需要大众的关注。正是媒体追求大众的关注,大众的趣味被媒体所重视,同时也被媒体所慢慢影响,媒体能够掀起“起哄”“跟风”的潮流,从而造成了人们音乐选择上的偏好。然后是文化。这个就非常好理解了,某些文化鼓励特定形式的音乐,或者排斥特定风格的音乐。处于文化大背景下的个人很容易受其影响,从而喜欢一些而厌恶一些。而且随着全球文化大融合,个人感觉这个因素在慢慢的淡化,有可能在某一天会消失其对于偏好的影响。再者就是亲戚朋友对个人的影响。这个因素也很明显的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反映和验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容易受到周边人的影响,越亲密则对你的影响越大。比如你父母的偏好很可能就决定了你的偏好,你朋友的偏好很可能就影响到你的偏好,这些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不再赘述了。最后就是科技的影响了。我们知道音乐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并且很多新的音乐形式就是在新科技出现后才产生的。比如如果没有电吉他之类的,我们就不会有摇滚。当然这个可能只是扩充了人在面对音乐时的选择余地,对于偏好似乎也没有很大的影响。

三。心理因素。很明显,个人对于音乐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心理弥补问题。个人认为,选择音乐的目的在于弥补心理漏洞。比如一首曲子,如果其对于你的心理漏洞弥补度越高,则你对于其偏好越重,并对于其依赖时间越长。打个比方,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身上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多,所以无可厚非的需要一些音乐来弥补心理上产生的漏洞,如焦虑、沮丧等,那么这类人很可能对于慢节奏并且有着轻松氛围的音乐有着特殊的好感。再比如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面对社会处于迷惘状态,同时面对着该时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的矛盾,那么强节奏的带有指向性的歌曲可能就成为他们的最爱。另外心理因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偏好会时常改变的问题,因为人的心理状态时时刻刻受着外界的影响,比如冬天的时候我们喜欢明快的,夏天喜欢幽静的音乐;考试复习周我们喜欢放松的,而假期里追求刺激的。总之音乐在此起到一个弥补的作用,本身没有什么,主要是人潜意识中对其需求有所不同罢了。

暂时就这么几点,因为想法比较初步,所以在归类上有些混乱,有些例子可能不太妥当,并且以上只是根据自身和朋友的一些感受归纳而成的,也不知道是否有代表性。总之,欢迎各位进行补充和纠正,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结果以供大家今后参考之用。谢谢各位~~

上一页|1|
/1页